杜宜娜:在指尖上绽放非遗光彩

r

r

小小的彩色面团,在她的巧手之下,仿佛有了生命。揉、搓、挤、掀,再配以小塑料刀的点、刻、划、塑,一个个栩栩如生、惟妙惟肖的面塑作品便跃然眼前。杜宜娜的面塑作品色彩鲜明,造型简练而夸张,既有中国传统绘画的神韵,又不失民间艺术的淳朴。她的作品完整饱满,注重神韵,紧跟时代,独具一格。今天,记者带你走进白银市靖远县杜宜娜面塑非遗传承制作现场。

r

“七十二变”的面团

r

在杜宜娜面塑制作现场,一个小小的挂架上挂满了形态各异、灵动活泼的面塑作品:醒狮、龙猪以及龙元素的小挂件。这些作品惟妙惟肖,令人称绝。

r

“先来看看制作面塑前要准备的材料吧。”杜宜娜说,为了制作进度,她会提前将制作所需的面团在前一天醒好,而醒好的面根据配方需要添加一定数量的辅料,同时揉面过程也相当严格,就是等面团揉到不粘盆、不粘手、看起来有光泽时,就可以进行下一步。这里所说的下一步,就是把面团上锅蒸熟,然后装进塑料袋密封保存,锁住水分。“这样一来,制作出来的面塑保存时间更久,不发霉、不开裂、不变形、不褪色。”

r

备好了材料,接下来的“塑形”就要考验手艺人的指尖功夫了。只见杜宜娜揪出一块拇指大小的面团,在一个布满大小凹槽的塑料模具上,按需挤入面团,然后一捏、二搓、三滚、四镶,再取出一把工具刀,灵巧地点、切、刻、划,不一会儿,灵动的眼睛、栩栩如生的睫毛……活灵活现的龙元素面塑作品便成型了。

r

近观杜宜娜的面塑作品,小到小巧有趣的十二生肖,大到像醒狮类,无不融合当下人们的审美眼光,在保留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同时,也更贴近人们的生活。

r

自学成才 创新发展面塑作品

r

回想起入行时,杜宜娜说,她没有“师父领进门”的经历,只有对面塑的一份热爱与执着。

r

1983年出生的杜宜娜,从小便对手工格外感兴趣,每到农闲时节或是逢年过节,奶奶和母亲总会用五颜六色的面团捏些小玩意儿,特别是老家有人家办丧事或喜事,都会邀请她的奶奶、妈妈去制作一些面塑讨个吉利,诸如面花、礼馍、花糕、捏面人等,走到哪里都会吸引众人驻足观看,她也在一旁看得入迷。慢慢地,便对面塑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从此“一发不可收”。不是“科班”出身,也没有经过系统学习的杜宜娜,买来教材和书籍自学。

r

随着对面塑的了解越来越深入,杜宜娜也摸索出了面塑里边的“门道”。要想创作出“有生命”的面塑作品,不仅要技法纯熟,对手艺人的细心程度也要求极高,对面塑的材料也有严格的要求,她对面团的配方也进行了改进。除了热爱和天分,也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日复一日地勤加练习,杜宜娜的技艺越发精湛。

r

杜宜娜发现,奶奶和母亲制作的传统面塑形象多取材于小猫小狗等小动物,具有很大的局限性。极具灵气的她在传统面塑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现代的元素,创造性地制作出醒狮及一些卡通动画类作品,只要是看到的卡通动画类图案,对着图案便能塑造出其形象,无论从神态还是色彩来看,都更加逼真。

r

让更多人了解并喜欢面塑技艺

r

在达到艺术上的炉火纯青后,杜宜娜开始思索如何将面塑技艺的精华传承下去,让更多人了解并喜欢上这门技艺。目前,杜宜娜面塑传统非遗走进兰州城区的小学,面对学生,她不吝惜自己的手艺和经验,也享受其中。“从小学习面塑可以丰富孩子们的想象力,提高他们的创造力,激发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厚兴趣。”看到孩子们学得认真,杜宜娜打心眼儿里开心。

r

通过对面塑技艺三十年的坚守,杜宜娜将这一民间传统手工艺做得有声有色,展现出了农家妇女建设幸福和谐家园的新风采,成为白银市的一张民间艺术名片。同时,她真心希望面塑蕴含的传统非遗文化能够真正被人认可、被重视,能够世世代代传承下去,不断发扬光大。

r

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滕效宏 王万盈 文/图